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

  • 2022-10-11 16:07:51
  • 来源:人民网
  • 1964

1665475781.jpg

金秋时节,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。14亿人的饭碗,依赖有限耕地上的产出,良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“种地不选种,累死落个空”“好种多打粮”“千算万算,不如良种合算”……一句句朴素而直白的农谚,道出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何承载粮食安全这“国之大者”。当良种与土地相遇,丰收的希望便开始孕育。为了让田畴沃野处处升腾起这份希望,无数育种工作者在田垄间挥汗如雨、在实验室埋头苦干。
海南三亚,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,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。每年冬春,数千名科研人员如候鸟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,开展育种制种研究。截至目前,已有累计超60万人次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开展育种制种。据统计,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,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。
北京海淀,中国农业科学院。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红色小楼,对育种专家而言意义非凡。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,这里收藏着52万份作物种质资源。如今,这些资源正陆续搬进新家——同样坐落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,这座全球单体量最大、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,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,可收藏各类珍贵农作物种子等品种资源150万份,犹如中国农业的超级发动机,积蓄着科研育种的无限动力。
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,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,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。目前,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%,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%以上,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,小麦、水稻、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。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%。

1665475798.jpg

东亚种业在过去的发展路程及未来的规划中,始终将研发育种、科技创新当作企业命脉,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拥有目前中国农业领域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的“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”及“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”。作为辽宁省在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,东亚现代种业研发中心拥有DNA提取平台、遗传转化平台、SNP芯片检测平台、高通量转基因检测平台等六大功能平台,在积极推动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,实现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整合的同时,能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用,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,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力量,发挥集群优势,开展协同攻关,承担起行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。

1665475814.jpg

东亚种业作为“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”、“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”、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”,自2006年参与国家火炬计划至今,承担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系列科研任务百余项,包括多个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和技术攻关;入选首批“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”;是辽宁省唯一一家被列入“国家种业补短板阵型”的企业,全国玉米领域仅14家。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,东亚种业育出了东单1331等国内领先品种,并结合品种特点,开发了全套技术服务体系。东单1331通过东华北、黄淮海、西北等三大区国审及青贮国审,从公司调研数据看平均每亩能增产300斤粮食,同时拥有超国家一级标准的淀粉、粗蛋白含量,各大牧场年种植面积超百万亩,为农业增产增效做出了贡献。目前,公司累计在全国共审定了玉米品种1153个(次),含国审品种82个,每年有近10-20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,公司玉米品种累计审定数量位居行业前列。

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,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。目前,我国农业用种总体安全有保障,风险可控,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,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。